|
上次更新: 2003-01-29 |
「慈宗」,就是「彌勒宗」,梵語彌勒,此譯為慈氏,依據慈氏為宗,乃立「慈宗」的名義。民國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學院,選集瑜伽真實義品以明其境,菩薩戒本以軌其行,彌勒上生經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敘文有幾句話:「遠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徵大唐,續慈恩之芳燄,歸宗有在,故曰慈宗。」是定這個慈宗名義的緣起。在平常看起來,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實不然,慈恩宗是唐高宗皇帝建大慈恩寺於陝西長安,時玄奘三藏巳從天竺回國,大弘新譯經論,高宗請玄奘法師住持大慈恩寺,其高足窺基法師繼之,都稱慈恩大師;主弘法相唯識教觀,此慈宗之所由立名也。但與慈宗蓋不無大同小異,故民國二十年的時候,我於長安大慈恩寺恢復慈恩宗由妙闊法師創持慈恩宗學,以繼慈恩宗血脈,此刻對於現稱的慈宗有親切之關係。然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薩,以上生內院。比如念阿彌陀佛以求生極樂世界,專以阿彌陀佛為宗奉,持名觀想實相之所念,皆在阿彌陀佛,此亦如此,專在慈氏如來,玄奘窺基法師雖亦生兜率,然習法相唯識者不一定以上生彌勒內院為宗,也有宗慈氏生兜率的不習法相唯識。中國淨土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法師,已竟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內院,這是慈恩宗以前早有慈氏宗流行的意義。且求生西方彌陀淨土的流行中國,在唐朝善導大師之後,推考唐朝以前還是修彌勒宗的來得多;如中國唐以前的古像以彌勒為多,唐以後才雕刻彌陀或西方三聖像,所以現在依慈氏為宗的慈宗淵源甚古。
法相唯識教觀都依慈氏為根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則不能該括慈宗,今慈宗三要及舉其最宗要的三種,已然備經律論三藏:真實義品明教理屬論,菩薩戒本軌行持屬律,上生經修證上生果屬經;再推而廣之,則唯識宗並常稱「六經十一論」,所謂之華嚴經、解深密經、厚嚴經、分別瑜伽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集論、雜集論、攝大乘論及觀所緣緣等。又慈氏菩薩所說金剛經論、現觀莊嚴論等法性經論以及經律論三藏中之宣說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然這還不過就慈宗的主體上說,若依全體廣用來說,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揚之法門,教化之生類,都咐屬慈氏菩薩,在各種經律上也都講到彌勒菩薩的因緣,如無量壽經中佛是也。以彌陀淨土咐囑彌勒菩薩宣揚,而禪宗的初祖迦葉尊者也肩持釋迦佛衣,入定雞足山,以彌勒當下來生成佛的時候,出來交付,所以關於本師釋牟尼佛所稱大小性相顯密禪淨等法門,皆為當下來生彌勒佛,所承前而啟後的慈氏宗之所宗;現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顯密的佛法都是彌勒菩薩所擔當宣揚的佛法,由是融攝各宗派,以慈氏為大皈依處。而觀察古今流傳世上之佛法,在印度流行有三個五百年不同:初五百年三乘或小乘的佛法,現在流行世上是錫蘭緬甸暹羅等處;第二五百年龍樹馬鳴無著天親等出世,將佛滅後隱沒的大乘佛法,發揚光大出來,即現今流行中國日本朝鮮等者皆是;第三五百年顯密大乘而並行,密宗獨盛的時候,今流行西藏西康青海蒙苦之處者皆是,此諸佛法皆投各時各地之機宜而差別:溯其根源,都從釋迦牟尼大圓覺海之所流出,而皆會於一生補處,慈氏菩薩為承前啟後之總樞,如是觀察,隨機攝化的佛法,當可得證無上菩提之果,而向來宗派的區別,也可不須執定,是一非諸了。
由是以觀察一切的佛乘可分三類:一為出世間共修之五乘法,二為出世共修之三乘法,第三再進一步為不共大乘法,於大乘法則其冉勝又可分境行果三,其實互攝互涵的,例如:真實義門理境,其中也有所修法空觀及四攝六度等行,由行趣證,離言法性,終得涅槃菩薩妙果;菩薩戒本注重於行,但是也有境與果的意義,先觀境發有大菩提心,才修菩提戒行,行滿自然得果。彌勒上生經屬於得果,然慈氏之現在一生補處果,當來究竟佛果,也由自證,離言之理境,而方便設立教化有情之內院淨土,使上生者得不退菩薩果位,亦由修行以成。這樣講來,都有互涵之意;經云:「於釋迦法中發菩提心者,行十善者。」皆得生兜率淨土,依境起行,由行趣果,雖然互相通攝,也有各各特殊處以分齊限,大略可分五乘三乘一乘,及一乘的境行果的區別,也有經論可為共不共佛法總綱要之概論者,慈宗以此不共法聰明一切佛法義理淺深之意旨。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總樞機,也即從釋迦佛大圓覺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體大用,皆會歸宗依於當來下生慈氏佛,謂之曰慈宗也。(本文為太虛大師在民國廿五年於奉化雪竇寺之演講由智定記錄;插圖為太虛大師,由彌勒弟子 慈德居士恭繪於1998年。) |
關於此網站的問題或欲轉貼文章,請跟我們聯絡。
|